NY SLASHIES
Creative and Proactive
Non-Profit Youth Organization
Welcome to NY Slashies! We are a creative and proactive non-profit youth organization dedicated to providing diverse life choices for everyone in the United States. Over the past few years, we have offered a variety of work and life possibilities for many friends living in the U.S.

Jenny
Nov 23, 2023
“我们享受过程,也注重收获”

“我是一名深耕行业8年的Marketing从业者,也是一位只‘卷’自己的连续创业人。我相信在职场与生活中穿梭的斜杠青年,多重身份不是负担,而是一次次挑战与自我超越的机会。”

在过去的一年里,Claire Bai 创立了超1000人的北美女性社群“Bonjour Girls”,专注于儿童教育与户外探险的“早安探险家”,以及数据分析线上课程“Datanough Academy ”。
这一期纽约斜杠人物,我们将一同走进Claire 的故事,了解她的创业经历与心路历程。
01 好运气的“人形锦鲤”
Claire经常自嘲,自己的很多成就源于好运气,比如平常她的成绩属于中游偏上,但是每逢大考就会超常发挥。
中考时,她距离满分只差9.5,高考考出了历史新高。
大学报志愿时,听了副校长的建议,她报考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,这个学校虽然属于提前批,但是往年录取分数线和清华北大差不多。

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又称中央团校,罗翔老师也毕业于此
Claire觉得这种好事肯定轮不到自己,结果出来后,全省一个专业只录两个人,她是其中一个。
知道结果的时候Claire正在内蒙古玩,妈妈让她查一下,她说提前批诶怎么可能。随手查了一下,她才发现真的被录取了,直到这个时候,因为从来没想过会去,Claire还对这个学校一无所知。
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另一个更被人熟知的名称叫作中央团校,校长由每一届的团中央书记兼任。从传统意义上讲,学院的任务是为团派培养一批“政治力量”,所以Claire的大部分同学非常安稳地走着体制内的道路。
她认识的60%-70%同学毕业后考了公务员,20%-30%考研,只有不到10%的同学毕业后直接工作,而Claire是她们那一届唯一一个出国的。
这种好运气不单单体现在考试上,只要涉及到需要运气的事情,Claire都会很顺利。申请Offer时逢面必中,打牌起手摸炸、桌游卡牌次次欧皇。

Claire在外旅行
研究生时,她跟着NYU的乒乓球队去打比赛,在飞机上看王牌对王牌打发时间,后座的男生和她说昨天刚看完这期节目。比赛后回到纽约他们又见了两面,之后就确定了关系,7年长跑后,去年他们正式步入了婚姻。
按照Claire的话说,在这之前,找男朋友或者另一半从来不在计划内,但是“靠运气”,恰好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,一切都顺理成章的发生了。
02留在美国的那一刻时好运终止?
“我所有的好运气都终止在留在美国的那一刻。”
Claire大学时参加过很多实习,用她的话
说,“在学校里都找不到我”。
她在施耐德电器干过财务,在中央电视台做过实习,在在香港的保险公司跟过项目,还做过猎头、销售、市场。
每一个假期她都会尽量让自己充实起来,用所有空余的时间去参加比赛宣讲和实践项目,这种充分锻炼带来的是个人能力长足的提升。
在国内时,只要她投递并拿到面试的岗位,她一定会拿到Offer。
从NYU毕业前,Claire的手里拿着两个Offer,一个是玛氏集团在北京的管培生,另一个是NBA在北京的Return Offer。
玛氏那年录取的概率大概是1/3000,3万份简历只留下10个人。而Claire在研一的时候参加了NBA的Summer Program,2万份申请中录了15个,最后只有屈指可数的个位数能拿到Return Offer,Claire就是其中之一。

看展的Claire
这两个职位当时对于Claire来说是最好的选择,但在遇到男朋友后,她突然改变了想法,萌生出再留一留,试一试的念头。于是,她拒掉了国内的所有Offer,从零开始在美国找工作。
Claire觉得就是从这一刻起,幸运女神不再眷顾她了。
她发现在美国找工作,求职者的个人能力并不是唯一考量的标准,而是需不需要身份,是不是Native Speaker。
在这种情况下,身份和语言仿佛是中国人在美国市场上的与生俱来的病症,永远是被拒绝的天然理由。
面试只是这种“ 异乡感”的第一环,文化与语言的隔阂贯穿了她的整个职场生涯。
在美国职场,一个亚裔女性的职业天花板在她入职的那一刻起,就已经隐性决定了。
换句话说,在一个中国女性进入公司的那一刻起,就已经可以看到她能爬到的最高的职位是什么。
Claire在IPG时,女性领导者很多,但是亚裔女性只有一位。
虽然很多公司逐渐,甚至有些刻意地,把人种与性别多样化当作公司的名片之一。但是不可否认,走向最终领导层的亚裔女性必须付出比白人超过百倍千倍的能力,才能在这样一个天然弱势的环境里证明自己。
这种文化上的压力只是工作苦闷的一部分,美国市场的分工方式也让她很难熬。
在国内实习时,Claire感觉到自己被当做一个独立的角色对待,一个项目从创意策划到最终落地,无论是正职还是实习生都能接触到完整的流程。
但是在美国时,新人的工作被拆成了零散的碎片,每个人成为了庞大机器上一个尽职尽责的螺丝钉,只能接触到自己负责的部分。
这种螺丝钉结构对于上位者而言是一个成熟且容易管理的体系。员工的可替代性高,失去或更换一到两个螺丝钉对于机器运转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,但是对于员工本身而言,这并不是一种好事。
一方面,对项目没有宏观把控,让员工的个人能力很难提升。另一方面,这样长时间运转下去,Claire觉得自己逐渐失去了努力做事的拼劲。

Claire在WHOSAY时担任Senior Digital Analyst and Strategist
从大学至今,每过两个月她都会做一次复盘,看一看过去的这段时间自己有没有取得什么进步。但是在美国待久了,她发现自己不过是在同样的岗位上持续不停的转动,没有任何改变。
这种感觉在今年4月份回国后更加强烈。她亲眼看着许多同期的朋友已经在大项目里飞速成长,而自己身边的社交圈趋于稳定,工作没有太大长进。
每天似乎都陷入了“土拨鼠之日”,在固定的时间见固定的人,讨论相同的话题,最终在相似的场景结束这一天。
03 社群的意义是什么
Claire觉得无论是自己的社交圈,还是个人职业的规划,都是时候做一些改变了。
她在小红书上看到了一个纽约当地的线下社群,召集人是社媒上很有号召力的KOL,邀请对“Personal Branding”感兴趣的人一起小范围谈论,人数限制在了8-10人。
这个活动符合CLaire的一切期待,有兴趣、小范围、深入交流。
但是真正体验过后,她发现事实不是她想的那样,从行前通知到场地预约,所有的动作都充满了滞后性。等到她们真正开始讨论时,时间已经比约定晚了近20分钟。
而整体的聊天内容更像是一场灾难,与其说这是一场专业深刻“Personal Branding”会谈,不如说是一场邻里间的茶话会。讨论里充斥着喜欢跑马拉松的丈夫以及与子女住在一起的公婆。
出于礼貌,Claire坐在餐厅里硬生生听了两个小时,最终收获的只有一腔愤怒。
回家后她越想越气,但是她又觉得自己的决定不能被一场“失败”的活动影响,既然目的是想要和陌生人聊一些新的话题,那为什么不试试自己邀约呢。
于是她在小红书上发布了第一篇邀约的帖子,正式踏出了社群运营的第一步。

Claire在小红书上的第一篇招募贴
这条叫“寻找纽约Female Professionals or Students”的帖子最后收获了41个评论,后台的留言蜂拥而至,Claire突然意识到和自己有类似需求的人原来有这么多。
她组建了一个小红书群,把想要讨论这个话题的姐妹都拉了进去,给大家了一个可以自由讨论的平台,这也是如今“Bonjour Girls”社群的雏形。

Bonjour Girls
一个只对中国女生开放的北美女性社群
随着“Bonjour Girls”的不断壮大,Claire每周都会和群里的姐妹线下约讨论,聊一聊学术、市场、创业、教育,不同领域、不同类型的故事总能让她打开新的视野。
因为内容与形式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,两个月后,这个小小的社群突破了500人,三个月后,这个数字变成了1000人。
当社群的人数突破500人时,Claire觉得如果这么多人都喜欢这样的形式,那不如让它维持下去。同时,自己也要上班,那最好设置一个可以自我运行的生态,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付出最少的精力,又可以参与其中。
社群最终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日程,每周二大家会在群里发布自己想要谈论的话题,如果其他人对此感兴趣,就可以点击收藏。周六或周日,群里的姐妹会一起定一个地点,见面来聊本周的话题。

Claire和朋友们在一起
当时这个生态运转得非常顺利,每周末都会有6-8个讨论组同时进行,小范围地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,所有人都默契的配合这个潜在运转的生态,几乎没有人临时取消或者放别人鸽子。
但是当社群人数突破1000人时,这个完全自发的组织出现了一些问题,有人在最后一分钟突然取消,有人没有一句解释就突然消失。
Claire一直觉得“Quantity less than quality”,因此每个讨论组的人数都会被控制在4-6人,这也导致当任何一个人临时消失时,讨论组其余成员的体验感都会大打折扣。
到这时,Claire突然意识到是时候开始考虑这种生态是否能继续维持。如今群里已经有1000多位姐妹,而这个社群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,这将是她下一步想要思考的问题。
于此同时,在自发运营的社群之外,Claire开辟了另一条路。
从大学开始,Claire就会参加一些宣讲分享面试经验。渐渐地,她发现自己很享受这个过程。随着在市场行业不断深耕,她萌生出了一个想法, 是否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传递给他人呢?
04 Bonjour Girls社群“带来的创业伙伴
小红书的社群让她的想法变成了现实,Claire在“Bonjour Girls”遇到了自己的Partner,两个人不仅是校友,从事的行业也很类似,恰好都有想要做线上课程的想法。
她们一拍即合,见面一周后就共同成立了公司,如今数据分析线上课程“Datanough Academy”已经步入正轨。
之后,Claire和她的Partner以录播课和直播课的形式陆续上线了与Marketing anlytics有关的一系列课程。

现已上线10余种Marketing Anlytics相关课程
在这里她延续了“Quantity less than quality ”的理念,将每个课程的人数控制在5-10人左右。相较于网络上偏侧理论的课程,Claire更希望能将行业里实战积累的真实经验分享给群里的姐妹,帮助大家可以获得切实的成长。
通过社群与他人建立联系的,不仅仅只有Claire一位。
有教育学的博士和Claire一起做儿童教育相关的课程,这位博士也找到了另一个志同道合的女孩,最近她们的第一期博客刚刚上线。
有姐妹通过社群认识了知名律所的前辈,获得了一份实习,而她的另一份Part Time工作则来自于社群里另一个姐妹的介绍。
这种例子还有很多,Claire觉得这种人与人之间建立的联结是社群里自己最为触动的部分。
大家相聚在一起不为金钱的盈利,而是为了探索更广阔的世界、了解新领域的知识,获得一些平常无法接触到的机会,或者说,单纯离自己想做的事更近一步。
在社群突破1000人的时候,Claire曾经一度自我怀疑这个社群是否可以继续运营下去。
有一天,她偶然打开上周活动的评论区,有人在安慰她,“No Show”是所有大社群都会出现的问题,有人说自己在讨论小组里收获了很多,有人说谢谢本周的议题与相聚,让自己有了尝试新事物的机会。那一刻,Claire突然坚定了自己的想法,她觉得这些就是做社群的意义。

Claire在Bonjour Girls的线下活动中
11月12日,Claire实现了Bonjour Girls的第一次大型线下见面活动。
当日,有100+的纽约优秀女性到场,现场有嘉宾分享与自由讨论,所有人都在一个自由舒适的环境里深入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。
这场活动收获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好评,这是Bonjour Girls的第一次,也是Claire的第一次尝试,之后还会有更长、更远的道路等着她们。
05 一些来自Claire建议
1.同时开始做不同的尝试
多重身份不是负担,而是对多元人生的无限热爱。
很多人会觉得创业就是专心专意做一件事,直到成功。但是Claire觉得如果时间与精力充沛,完全可以同时开始做不同的尝试,甚至在某个阶段也可能互相帮助。
2.真正的关键在于采取行动
想法永远只是一部分,真正的关键在于采取行动。
遇到问题时,不要陷入过度思考和焦虑,而是要迎难而上,寻找解决方案。行动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,还能带来积极的变化。

